迄(qi)今(jin)為(wei)止,福(fu)建(jian)國有企業(ye)改革(ge)已經走(zou)過39年的(de)歷程。這一(yi)歷程, 福(fu)建(jian)省屬國有企業(ye)改革(ge)發(fa)展成效(xiao)顯著, 但在傳統(tong)體(ti)制(zhi)、制(zhi)度的(de)路徑發(fa)展情況,目前依然面臨著一(yi)系列亟待解決(jue)的(de)矛(mao)盾和問題(ti)。
在新時期“再上新臺階,建(jian)設新福建(jian)”的(de)“十三五(wu)”規劃藍圖建(jian)設中,我省國(guo)有(you)(you)企(qi)業承(cheng)擔著(zhu)不可(ke)替代(dai)的(de)重要功能(neng)。為此(ci),進一步深化國(guo)企(qi)改(gai)(gai)革(ge),加強(qiang)制度創(chuang)新建(jian)設,不僅要強(qiang)化自身質(zhi)的(de)提升,更重要的(de)是(shi)要發揮國(guo)有(you)(you)經濟(ji)(ji)對我省經濟(ji)(ji)社會發展的(de)先行(xing)、引領、支撐(cheng)和保障作用。以福建(jian)省屬國(guo)有(you)(you)企(qi)業為例,筆者(zhe)從(cong)福建(jian)國(guo)有(you)(you)企(qi)業深化改(gai)(gai)革(ge)與發展制約因素著(zhu)手(shou)進行(xing)分(fen)析,就深化國(guo)有(you)(you)企(qi)業改(gai)(gai)革(ge)進行(xing)了一些思考。
一、福建國有企業改(gai)革與發展(zhan)中(zhong)存(cun)在主要制約因素
我(wo)國(guo)(guo)長(chang)期(qi)處于高度(du)(du)集中的(de)(de)(de)計(ji)劃經濟(ji),雖然啟動了(le)以市(shi)場經濟(ji)為導(dao)向的(de)(de)(de)市(shi)場經濟(ji)體(ti)制改革,但傳(chuan)統(tong)的(de)(de)(de)計(ji)劃體(ti)制,沉重(zhong)的(de)(de)(de)歷史慣(guan)性難(nan)免會影(ying)響制度(du)(du)變遷,從而在很大(da)程度(du)(du)上,國(guo)(guo)有(you)(you)企業還是(shi)依照“老(lao)(lao)規矩、老(lao)(lao)制度(du)(du)、老(lao)(lao)辦(ban)法”的(de)(de)(de)現象(xiang),這一(yi)現象(xiang)在福(fu)建省(sheng)國(guo)(guo)有(you)(you)企業改革中,我(wo)們不(bu)難(nan)看出其(qi)改革過程中明顯(xian)存在因此,福(fu)建國(guo)(guo)有(you)(you)企業制度(du)(du)變遷盡(jin)管取得了(le)顯(xian)著的(de)(de)(de)績效(xiao),但受到慣(guan)性思維,改革發展中仍然存在著以下制約(yue)國(guo)(guo)企發展壯大(da)的(de)(de)(de)因素。
(一)國有資產(chan)資本分布(bu)寬泛而不集中
目前福建省國有企業分布面仍然過于寬泛而不集中,數量仍然偏多,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企業偏少,實力偏弱。一是行業分布寬泛不集中。福建省屬企業國有資產資本分布幾乎涉及我省所有經濟建設領域,國有資產資本流動性較差,資產資本固化問題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造成國有資本難以有效集聚和集中。二是涉及的業務分布太散不集中。省屬國有企業很多都覆蓋全產業, 或整個上下游產業鏈,難以集中優勢資源發展產業的關鍵、核心環節。比如,汽車產業在科研創新方面的資金投入嚴重不足,造成無法形成核心技術的比較優勢;三是主業多元化投資不集中。省屬國有企業難以發揮國有資本集約化、規模化經營的比較優勢。國有資本分布太寬太散,既不利于監管,也不利于集中國有資本,做大做強做優國有企業。
(二)國有企業的體制(zhi)機制(zhi)創新較為滯后
一方面,受到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長期影響,省屬國有企業依舊存在“政企不分”,這是國有企業的頑癥,始終難以解決,不少國企領導及其主管部門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仍然保留著濃厚的行政色彩,省屬國有企業經營管理者依舊習慣套用黨政機關的行政級別,習慣于比照黨政機關干部的行政級別確定企業經營管理者的待遇,同時省屬國有企業一旦遇到困難仍然習慣于尋求政府的保護,而不是自主地在市場經濟發展規律中需找解決困難的辦法。另一方面,在改革過程中形成與現有制度共存共榮的利益集團,傳統體制下的既得利益,使他們產生對任何可能威脅其利益的改革持抵觸和防范態度,并千方百計地阻撓各種制度改革或創新,比如省屬國有企業依舊存在事業編制的人始終不愿意放棄身份,始終抵觸人事制度的改革,難以形成人員能進能出、職位能升能降、收入能增能減的國有企業人事管理制度。
(三)國有(you)企(qi)業中歷史遺留問題的制約
福建省大量國有企業是在計劃經濟時期建立起來的,不少企業歷年累計下來的債務多、持續時間長, 甚至資不抵債,改制后下崗職工再就業難度大。這些歷史遺留問題的存在嚴重制約了企業的改革和發展。具體表現在:一是冗員問題比較突出, 下崗職工安置困難。隨著時間的推移,解除勞動關系職工的經濟補償標準和內退人員生活費標準在不斷提高,加上現行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滯后,使得改革成本大大增加。二是離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仍未普遍推行。企業不僅要負責離退休人員的管理,而且還要承擔大量的補貼、津貼等非統籌費用支出,負擔沉重;三是國有企業劃撥用地問題。土地的處理一直是國有企業改制中的難點,也是決定改制是否成功,國有資產是否會流失的重要因素。國家法律法規沒有對劃撥用地適用范圍做出明確的界定,地方政府可根據當地具體情況批準土地使用權無償劃撥,這就形成了省屬國企普遍存在的劃撥用地的歷史遺留問題,這問題嚴重影響了國有企業融資平臺的發揮;四是經濟糾紛的法律問題。一些歷史債務及其引發的經濟糾紛和法律訴訟,也不同程度上影響著福建國企的改革和發展,影響和企業整體上市、整體融資的問題。
三、促(cu)進(jin)福建國(guo)企改革(ge)制(zhi)度創(chuang)新的基本思路
繼續深化國(guo)(guo)有(you)企業改(gai)革, 發(fa)展(zhan)(zhan)(zhan)壯大國(guo)(guo)有(you)經(jing)(jing)濟(ji),是(shi)新時期(qi)促進福建(jian)(jian)(jian)國(guo)(guo)民經(jing)(jing)濟(ji)持續健(jian)康發(fa)展(zhan)(zhan)(zhan)的(de)(de)(de)重要(yao)(yao)舉措(cuo),是(shi)完善(shan)社(she)會主義市場經(jing)(jing)濟(ji)體(ti)制的(de)(de)(de)內在要(yao)(yao)求,對福建(jian)(jian)(jian)全面(mian)建(jian)(jian)(jian)成小(xiao)康社(she)會,把福建(jian)(jian)(jian)建(jian)(jian)(jian)設成為(wei)“清(qing)新福建(jian)(jian)(jian)”具有(you)重要(yao)(yao)的(de)(de)(de)戰略意義。推進國(guo)(guo)有(you)及(ji)國(guo)(guo)有(you)控股企業新一輪的(de)(de)(de)改(gai)革發(fa)展(zhan)(zhan)(zhan)仍將是(shi)福建(jian)(jian)(jian)國(guo)(guo)有(you)企業今后(hou)的(de)(de)(de)重點目標。為(wei)此(ci),福建(jian)(jian)(jian)省必(bi)須(xu)進一步完善(shan)國(guo)(guo)有(you)企業治(zhi)理(li)結構;必(bi)須(xu)健(jian)全和完善(shan)國(guo)(guo)有(you)資產監管體(ti)系;必(bi)須(xu)加快企業轉型升級等方(fang)面(mian)著手(shou),進一步深化國(guo)(guo)企改(gai)革,充(chong)分展(zhan)(zhan)(zhan)現國(guo)(guo)有(you)經(jing)(jing)濟(ji)對福建(jian)(jian)(jian)省經(jing)(jing)濟(ji)社(she)會發(fa)展(zhan)(zhan)(zhan)的(de)(de)(de)牽(qian)引力(li)、支撐力(li)和保障力(li)。
(一(yi))必須進(jin)一(yi)步完善國(guo)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完善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是全面推進依法治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要求,是新一輪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任務。當前,我省多數國有企業已初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但從實踐情況看,現代企業制度仍不完善,部分企業尚未形成有效的法人治理結構,權責不清、約束不夠、缺乏制衡等問題較為突出,一些董事會形同虛設,未能發揮應有作用。一是要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指導。國有企業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必須要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歷屆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二是要建立科學規范的組織結構。從國有企業實際情況出發,以建立健全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為方向,積極適應國有企業改革的新形勢新要求,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完善體制機制,依法規范權責,根據功能分類,把握重點,進一步健全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三是要完善企業經營層選拔任免管理制度。積極探索黨管干部原則與董事會選聘經營管理人員有機結合的途徑和方法。堅持和完善雙向進入、交叉任職的領導體制,把組織考核推薦和引入市場機制、公開向社會招聘結合起來,建立統一的職業經理人市場, 逐步推行職業經理人考核認證制度和國有產權代表任職資格準入制度。
(二)必須加快企業(ye)轉變增長方(fang)式,大(da)力(li)促進(jin)轉型升級。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大力推動經濟進入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軌道,是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當前,福建省國有企業的發展以粗放數量型的增長方式為主, 自主創新能力偏弱,這是普遍現象,直接制約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因此,在深化國企改革過程中,要把創建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持續創新能力的自主創新型企業作為企業發展的首要任務來抓。一是推進企業加大對自主創新的投入的轉變。除增加財政投入外,國有大型工業企業每年研究開發費用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必須要做到逐年有所提高,比如我省汽車工業,依舊是組裝型的整車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變速箱、發動機等依舊滯后,需要在產品研發上加大投入。二是推進企業向產學研相結合的轉變。一方面鼓勵國有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通過聯營、參股、合作等形式,組建企業技術中心、產業技術聯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技術創新組織;另一方面, 加大企業技術改造的力度,發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下游產品,拉長產業鏈。三是推進國有企業向綠色發展轉變。氣候變化深刻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是當今全球面臨的重大挑戰,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強調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相統一,走綠色發展道路。國有企業要從戰略高度認識資源節約、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和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性,從企業產品設計、生產等各環節入手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要積極開發和運用綠色技術,致力于打造綠色產品生產鏈,將節能減排與產品結構調整相結合,大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比如,福汽集團的東南汽車、新龍馬汽車等企業加大投入研發生產新能源汽車,向綠色經濟發展轉變。
(三)必須加快健(jian)全和完善(shan)國(guo)有資(zi)產監管體系。現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中政企不分、政資不分問題依然存在;國有資產監管還存在越位、缺位、錯位現象;國有資產監督機制不健全,國有資產流失比較突出,必須在今后的改革中創新國資監管方式,健全和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系。一是完善國有資產監管法規體系。根據《國務院關于改革和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若干意見》的要求,結合福建省的實際,完善福建省國有資產監管的法規體系,為結構調整提供法制保障,要準確把握國有資產監管機構的職責定位和推進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職能轉變。二是健全和創新國有資產監管體系。以改善監管方式、提高監管效能為目標,以依法履行出資人職責、進一步理順出資人和出資企業之間的責、權關系為重點,建立事前規范制度、事中加強監控、事后強化問責全過程監督體系,更多運用法治化、市場化的監管方式,切實減少出資人審批核準事項,改變行政化管理方式。三是完善省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從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編制、加強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益收繳、規范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責任、加強資金績效評價和監督檢查等方面入手,全方位規范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管理,建立健全以國有資本收益為核心內容的國有資本收益收繳、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等制度。(文/福汽集團黨群工作部廖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