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紀90年代初,習近平(ping)總書記(時任(ren)福(fu)州市(shi)委(wei)書記)在(zai)平(ping)潭調研。(資料圖片)
在(zai)這綠(lv)樹(shu)蔭濃的(de)日子里,走(zou)過96年(nian)光輝(hui)歷(li)程(cheng)的中國共產黨,迎來了自己的生日(ri)。再(zai)過幾個月,還將召開黨的第十九(jiu)次代表大會。
就在一年(nian)前慶(qing)祝“七一(yi)”大(da)會上(shang),習近平總書記(ji)號召全黨:“面(mian)向未(wei)來、面(mian)對挑戰(zhan),全黨同(tong)志一定要不忘(wang)初心,繼續(xu)前(qian)進。”他(ta)滿懷深情(qing)地說(shuo):我們要永遠保(bao)持(chi)建黨時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精神,保(bao)持(chi)對(dui)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xiang)前(qian)走,都不能忘記(ji)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dao)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ji)走過的過去(qu), 不能忘記(ji)為什么出發”。
當3800萬八閩(min)兒女聆聽習近平(ping)總(zong)書記(ji)這鏗鏘有力(li)的聲音,回想當年他(ta)在(zai)福建工作的日日夜夜,感(gan)觸尤深。
“憶往昔(xi),崢嶸歲月稠”。在福建這塊充滿(man)激情的熱土上(shang),習近(jin)平(ping)同志懷抱一顆赤子之心,探(tan)索奮斗了17年半,在(zai)改革(ge)、開放(fang)、發展、黨的(de)建設等一(yi)系列重(zhong)大領域,在(zai)理(li)論和實踐的(de)雙重(zhong)探索中,取得了極其豐碩的(de)成果,至今仍閃耀(yao)著真理(li)的(de)光芒。
一、“他對老百姓的感情最深”
1999年1月,習近平總書(shu)(shu)記(時任福建省(sheng)委副書(shu)(shu)記)在上(shang)杭慰問(wen)“五老”人員(yuan)。(資料照片(pian))
勵精圖治(zhi)、發(fa)憤圖強,以中國的繁(fan)榮昌盛為己任,盡短時間使整(zheng)個國家“脫貧”,盡短(duan)時間使中國立于(yu)發達國家之林,是更為(wei)緊(jin)迫、更為(wei)切實的思想和(he)行動。
——習近平《擺脫貧困·跋(ba)》
1988年6月,34歲的習近平赴任寧德地(di)委(wei)書記,成為當(dang)時寧德地(di)委(wei)班子中最年輕(qing)的一個。
上世紀80年(nian)代末,寧德基礎設施極其薄弱,沒電、沒路、沒錢。到福(fu)州開車(che)要8個小(xiao)時(shi),途經的(de)飛鸞(luan)嶺有(you)36個彎。外商過(guo)來投資,一問(wen)電話、二問(wen)路(lu)、三問(wen)項(xiang)目、四問(wen)住(zhu)。干部群眾思想陳(chen)舊,等靠要(yao)的多,怨天尤人也不少。“這(zhe)么年輕(qing)的干部到這(zhe)樣艱苦的地(di)方(fang)來(lai)工作,大家普遍熱情歡迎(ying),既期盼他能帶來(lai)新思想、新發展,又擔心他太年輕(qing)、扛不住。”當(dang)時一些寧(ning)德干(gan)部(bu)這樣想。
時間很快改(gai)變了一些人的看法。“后來,我與同志們談心,形容習書(shu)記好(hao)比一棵(ke)大樹,一植根閩東,就成為我們的主心骨,為我們遮(zhe)風擋雨,還不(bu)斷(duan)輸送氧(yang)氣,讓生(sheng)命增添活力和生(sheng)機(ji)。”福建(jian)省(sheng)政協原副主席、時任寧德地區行署專員(yuan)陳增光說。
1992年出版的(de)(de)《擺脫(tuo)貧困》,是習近平寧(ning)德兩(liang)年艱苦工作生涯的(de)(de)全面寫照。在(zai)書中收錄的(de)(de)《滴水(shui)穿石(shi)的(de)(de)啟示》一(yi)(yi)文(wen)中,習近平以滴水(shui)穿石(shi)的(de)(de)自然景(jing)觀(guan)來比喻經濟比較落后地區的(de)(de)脫(tuo)貧過程。他在(zai)文(wen)末寫道:我推(tui)崇(chong)(chong)滴水(shui)穿石(shi)的(de)(de)景(jing)觀(guan),實在(zai)是推(tui)崇(chong)(chong)一(yi)(yi)種前仆后繼(ji)、甘于為總(zong)體成功(gong)犧牲的(de)(de)完美人格,推(tui)崇(chong)(chong)一(yi)(yi)種胸有宏(hong)圖(tu)、扎扎實實、持之以恒、至死不渝的(de)(de)精神。
黃褐色封面的《擺脫貧困》顯得十分樸實。全(quan)書12萬字,共收錄了習近平在寧(ning)德工作時的29篇講話(hua)和文(wen)(wen)章,圍繞閩東地區加(jia)快發展、脫貧致富這一主(zhu)題,以(yi)經濟建(jian)設(she)為中心,同(tong)時廣(guang)泛涉及閩東政治建(jian)設(she)、文(wen)(wen)化建(jian)設(she)、社(she)會建(jian)設(she)以(yi)及生態文(wen)(wen)明建(jian)設(she)和黨(dang)的建(jian)設(she)等(deng)方面內(nei)容。
陳(chen)增光說(shuo),收到(dao)福州市委辦寄(ji)來的2本《擺脫貧困》后,他(ta)反復研讀:“這本書體現(xian)了習近平(ping)同志扎根艱苦地區帶領群眾擺脫貧(pin)困的(de)堅定理想信念,翻(fan)進(jin)去看每一(yi)篇都能看到(dao)他滿滿的(de)為民(min)情懷,在他心里(li)從來沒有(you)一(yi)刻忘記人民(min)。”
“牢記政府(fu)前面的‘人民’兩(liang)字(zi)”“只有(you)心中裝著群(qun)眾(zhong),事(shi)事(shi)為人民打算,才能得到群(qun)眾(zhong)真心實意的支持”“不論(lun)職(zhi)務高低(di),都(dou)是(shi)人民的公(gong)仆,都(dou)要(yao)把(ba)群眾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在福建,許多曾經(jing)與習(xi)近平共事過的干部說(shuo)起他,都會談到(dao),“人民”二字是習近平提起(qi)次數最多、頻率最密、場合最多的詞(ci)。
習近平曾在《擺脫貧困》一書(shu)中寫道:“每一個黨(dang)員干部特別是擔負(fu)一定領導責(ze)任的(de)同志,都應當同焦裕祿同志作個比較,經常想一想,自(zi)己為人(ren)民服務(wu)是不(bu)是做到(dao)‘完全’‘徹底’了。”
1990年7月(yue)15日,習近平在擔任福州市(shi)委書記時,夜讀(du)《人民呼喚焦裕祿》一文(wen),文(wen)思縈(ying)系,當(dang)即填(tian)下《念奴嬌(jiao)·追思(si)焦裕祿(lu)》一闋。
魂飛萬里,盼歸來(lai),此(ci)水此(ci)山此(ci)地(di)。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yu)。生(sheng)(sheng)也沙丘(qiu),死(si)也沙丘(qiu),父(fu)老生(sheng)(sheng)死(si)系。暮雪朝霜(shuang),毋改英雄意氣!依然月明如(ru)昔,思君夜夜,肝膽長如(ru)洗。路漫漫其修遠矣(yi),兩袖清風來(lai)去。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sheng)(sheng)意。綠我涓(juan)滴,會它千(qian)頃澄(cheng)碧。
焦裕(yu)祿的(de)宗旨意識、公仆情懷(huai)和奮斗精(jing)神,讓習近(jin)平(ping)為之敬仰。怎樣做焦裕(yu)祿式(shi)的(de)縣委書記?習近(jin)平(ping)認為,要(yao)“心中(zhong)有黨(dang)、心中(zhong)有民、心中(zhong)有責、心中(zhong)有戒”。
習近平的為民情(qing)懷,讓身(shen)邊(bian)的人(ren)深(shen)有感觸。
“我感(gan)覺(jue)他(ta)對老百姓的感(gan)情最深,我從內心敬佩他(ta)。我覺(jue)得(de)閩東(dong)有這樣一(yi)位好領導,一(yi)定(ding)有希望。”時任寧德(de)地委常委、統(tong)戰部長(chang)姚智梅在回憶與習近(jin)平共事(shi)的(de)兩年時光時這樣說。在她看來(lai),習近(jin)平總是想方設法(fa)到基層(ceng)去,了解百姓的(de)所想所盼,汲取(qu)群眾的(de)智慧和(he)力量(liang),群眾在他(ta)內(nei)心具有最重的(de)分量(liang),基層(ceng)是他(ta)去最多的(de)地方。
1988年6月,一(yi)到寧德赴任,習近平就一(yi)頭扎進了基層。
第(di)一個(ge)月,習(xi)近平(ping)輕(qing)車簡(jian)從,只帶(dai)著兩(liang)三個(ge)人下鄉調研(yan)。第(di)二個(ge)月,習(xi)近平(ping)還是調研(yan),基(ji)本是2天一個縣,每個縣的主要(yao)鄉鎮、村(cun)莊都要(yao)走一走。到(dao)任不到(dao)3個月時間,習近平走遍閩東(dong)9個縣,后(hou)來(lai)又跑了絕大部分鄉鎮。
時任寧(ning)德地委政研室副主任李金煊回憶說:“只要不開(kai)會,一(yi)有點時間(jian),習書記就要下鄉(xiang)去,一(yi)年里半年的時間(jian)都在(zai)下鄉(xiang)。” 李金煊多(duo)次跟隨習(xi)近平(ping)(ping)深(shen)入(ru)基層(ceng)調研(yan)。他說,習(xi)近平(ping)(ping)心(xin)里(li)總(zong)是記掛著老百姓吃(chi)得好(hao)不好(hao),住得暖不暖,每到(dao)一村都要(yao)走村入(ru)戶到(dao)老百姓家里(li)實地察看。當時(shi)有政研(yan)室的同志總(zong)結(jie)習(xi)近平(ping)(ping)到(dao)閩東后不知道(dao)“掀(xian)了多少鍋蓋、掀(xian)了多少桌(zhuo)蓋、掀(xian)了多少鋪蓋”。
習近平第一次去(qu)屏南調研(yan)時(shi),當(dang)地老(lao)百姓(xing)拿出艾葉蛋招待(dai)他——用艾(ai)草熬出的(de)(de)熱乎(hu)乎(hu)的(de)(de)湯(tang)汁(zhi),沖(chong)進(jin)打散的(de)(de)生雞(ji)蛋里,再加些白糖攪拌(ban)一下,這(zhe)是(shi)當地招待貴客的(de)(de)“最(zui)高禮節”。工作人員擔心習近(jin)(jin)平喝(he)不慣(guan),連(lian)忙阻止。習近(jin)(jin)平擺(bai)擺(bai)手(shou)說:“要是不喝,老百姓(xing)(xing)就(jiu)覺得(de)你是官,你和老百姓(xing)(xing)就(jiu)有距離了。”他二話不(bu)說端起(qi)(qi)碗把(ba)艾葉(xie)蛋喝了下(xia)去,老百姓很高(gao)興,一下(xia)子就和(he)他熟(shu)絡了起(qi)(qi)來。
“為了(le)讓閩(min)東群(qun)眾(zhong)盡快擺脫貧困,習近平同志以低調(diao)親民的身影深入群(qun)眾(zhong),開展調(diao)研,探(tan)索思(si)考,倡(chang)導并(bing)提出了(le)許多富有遠見的工(gong)作(zuo)思(si)路和(he)對策。”陳(chen)增(zeng)光說。
1989年7月19日(ri),習近平頂著炎炎烈日(ri),徒步到不通公路的省(sheng)定(ding)特困鄉(xiang)——壽寧(ning)縣下(xia)黨鄉現場辦公,當(dang)時辦公地點在(zai)廊(lang)橋(qiao)(qiao)邊上(shang)的(de)土坯房(fang)里,午休吃飯就安(an)排在(zai)廊(lang)橋(qiao)(qiao)上(shang)。參加調研的(de)時任壽寧(ning)縣委常委、常務副(fu)縣長連德仁在(zai)日記中(zhong)寫道:“這一(yi)天(tian),乘車5個小時,步(bu)行4個(ge)半小(xiao)時,開會座(zuo)談訪(fang)貧2個小時,一路風塵,大汗淋漓,辛苦程度不言而喻……”
1989年7月26日、1996年8月7日,他又兩次(ci)來到下黨(dang),協調解決(jue)下黨(dang)建設發展(zhan)難題。
下黨鄉(xiang)的徒步調研(yan),正是他所倡(chang)導的“現場(chang)辦公下基(ji)層”的起點,隨后逐步(bu)建立以“信(xin)訪接(jie)待下基(ji)層、現場辦公下基(ji)層、調查研(yan)究下基(ji)層、宣傳黨的(de)方針政策下基(ji)層”為主要(yao)內容的“四下(xia)基(ji)層(ceng)”工(gong)作制度。
“習書記在(zai)下基層的時候,特別注(zhu)重發(fa)現(xian)好的典型(xing),希望通過樹典型(xing),以典型(xing)引路,帶(dai)動更多地方發(fa)展起來(lai)。”李金煊說(shuo),“習書記常(chang)說,地(di)委工(gong)作(zuo)大多數涉(she)及(ji)農村,沒(mei)有(you)典型的東西,說服不(bu)了基(ji)層。”
1990年1月,來參加寧德地委(wei)工作(zuo)會議的同志,每(mei)人都領(ling)到了一本(ben)叫《滴水集》的冊(ce)子。這本(ben)近400頁的(de)冊子里,一共有72篇文章,收集整理了當時(shi)寧德地區的各領域典型經驗例(li)子。
李金(jin)煊是當年《滴水集(ji)》的主(zhu)要編(bian)寫者之一。他回(hui)憶(yi)說,1989年底(di),習近平請(qing)他牽頭準(zhun)備(bei)這次會議典型材料(liao)匯編,并交代他:“要把這兩(liang)三年工作中典型的、有進(jin)步的、有發展的都(dou)收集起來。”
籌備小(xiao)組經過43天的調(diao)研,走遍閩(min)東各縣,最終整理出一本材料。冊子編好了,習近平看過(guo)之后,建議取“滴水(shui)穿石”之意(yi),把這本冊子的(de)名字定為《滴水集》,還(huan)親自做了序。
后來,這本《滴水集》中具體詳實的做法、例子,成(cheng)為各地學(xue)(xue)習推廣的良好典型。比如古(gu)田縣(xian)瑞巖(yan)小學(xue)(xue)校長蘇(su)玉(yu)桂適應(ying)山區(qu)艱(jian)苦(ku)辦學(xue)(xue)環(huan)境、創新探索(suo)教學(xue)(xue)方法的典型經驗得到(dao)推廣后,原本教育不算拔尖的古(gu)田縣(xian),第(di)二年升(sheng)學(xue)(xue)指標排(pai)到(dao)了全地區(qu)第(di)一。
1989年2月25日(ri),《福建日(ri)報》頭版刊發了《山雞飛上鳳凰臺》的報道,說的是寧德農民給地委干部作報告的新鮮事。
福安市坦洋村(cun)老大(da)(da)隊長劉少如帶(dai)頭辦起福安市第(di)一家村(cun)集體企業,帶(dai)領全村(cun)種茶(cha)致富。習近平到(dao)坦洋村(cun)調(diao)研時評價劉少如:官不大(da)(da),但敢于(yu)擔(dan)當,站在改(gai)革的前頭,帶(dai)領大(da)(da)家致富,很(hen)不容(rong)易。
習(xi)近平(ping)親自邀請(qing)包括劉(liu)少如在內的(de)八位基層農民代表到行署會議廳向地直(zhi)機(ji)關(guan)副科以(yi)上干部(bu)作(zuo)報告,用一村、一戶、一人的(de)變化,講述了(le)十年來改革政策(ce)給他們生活帶來的(de)巨(ju)大轉變。
深入(ru)基層(ceng)調(diao)研,傾聽(ting)群眾聲音,汲取各(ge)方智慧,更加(jia)(jia)堅定了習近平帶領干部(bu)群眾加(jia)(jia)快改(gai)革(ge)開(kai)放、致力擺(bai)脫(tuo)貧困(kun)的決心:“我覺得越(yue)是艱苦(ku)的(de)地方、困(kun)難(nan)的(de)時刻,越(yue)能(neng)磨練(lian)人(ren)的(de)意志(zhi)、鍛煉人(ren)的(de)能(neng)力”“我們需要的(de)是立(li)足于(yu)實際又胸懷(huai)長遠(yuan)目標的(de)實干,而(er)(er)不(bu)需要不(bu)甘寂寞、好高騖(wu)遠(yuan)的(de)空想;我們需要的(de)是一步一個腳印(yin)的(de)實干精(jing)神,而(er)(er)不(bu)需要新(xin)官上任只燒三把(ba)火希圖僥幸成功的(de)投機心理;我們需要的(de)是鍥而(er)(er)不(bu)舍的(de)韌勁,而(er)(er)不(bu)需要‘三天(tian)打魚,兩天(tian)曬網’的散漫(man)。”
他調任福(fu)州時,人民(min)日(ri)報有一篇“閩東(dong)脫離貧困(kun)線”的報道(dao),他得知(zhi)后表示:“我也(ye)堅信,‘億萬千(qian)百十(shi),皆(jie)起于(yu)一’,閩(min)東跨越了這一條‘貧困線’,若能(neng)(neng)繼(ji)續臥薪嘗膽(dan),矢(shi)志如初,再接(jie)再厲,奮(fen)斗不息,必能(neng)(neng)徹底擺脫貧困(kun)。”
“擺脫(tuo)貧困(kun),讓百姓生活好起來,是習近平同志工(gong)作的(de)重心。” 時任寧德(de)地委副書記(ji)鐘雷興回(hui)憶(yi)說,“習近平同(tong)志把百姓的(de)事(shi)當作最大的(de)事(shi),總(zong)是(shi)想方設法解決(jue)群眾困(kun)難。”
“當時群眾要上訪就(jiu)得到寧(ning)德地(di)委(wei)行署。上世紀(ji)80年代末,閩東交通不便,路(lu)不好走,一路(lu)顛簸,一天都到不了(le)。”鐘雷(lei)興說,“針(zhen)對(dui)這種(zhong)情況(kuang),習近平同志(zhi)在原先約訪(fang)群眾制(zhi)度做(zuo)法的基(ji)礎上,轉換(huan)思(si)路,轉變(bian)工作方式,改約訪(fang)為下訪(fang)。”
“我(wo)們工作目(mu)的(de)是為人民(min)服(fu)務,不(bu)僅要對(dui)上面負(fu)責(ze),而且要對(dui)群眾負(fu)責(ze),為人民(min)做主。古時(shi)候的(de)縣官尚且還有擊鼓升堂,為民(min)申冤,而我(wo)們卻成天(tian)忙于開會,很少(shao)主動去抓這種(zhong)事(shi),這是不(bu)應該的(de)。”1988年12月20日(ri),習近平率先到霞浦縣(xian)接(jie)待來訪群眾,在當天的總(zong)結會上他這樣說。這一次接(jie)訪,也揭開(kai)了寧(ning)德地縣(xian)鄉三(san)級領導下基層接(jie)待群眾來訪日(ri)歷的第一頁。
1989年3月30日,天空下著蒙蒙細雨(yu),雨(yu)水給早春的霞浦(pu)增添了幾分涼意。這一(yi)天,是霞浦(pu)縣的接訪(fang)日。
一大早(zao),霞浦縣委黨(dang)校的門(men)口就(jiu)聚集不少上訪群眾(zhong)。得知地委的領導要來接(jie)訪,很多人早(zao)早(zao)就(jiu)趕到了(le)這里(li)。
“我要找地委習書記。”人群中,一位上訪者高聲說。
接訪一開始(shi),這位上訪者就奔著習近平去了。習近平熱情地接待了他,耐心(xin)詢問他遇到了什(shen)么困難。
“原來(lai)習書記這么親(qin)和。”一(yi)開始還有些忐(tan)忑(te)不安的(de)群(qun)眾放下心來,把自(zi)己的(de)困難(nan)一(yi)五一(yi)十和習書記說(shuo)了(le)。原來,他是霞浦鄉下某學區的(de)一(yi)名(ming)教員,因家中情況特殊(shu),老母親(qin)孤身一(yi)人留在城里,體弱多病(bing),年(nian)事已高。
“我放心(xin)不下老母(mu)親,想調回(hui)城里照顧她(ta),以盡孝道。”他說(shuo)。
習近平認真聽完他(ta)的敘述,詳細了解了相關(guan)情況,對照有關政策,明確表態:可以回城(cheng),考(kao)慮今年(nian)暑假給予解決。
這(zhe)件(jian)事(shi)習近平一直掛在心上。沒(mei)過(guo)多(duo)久,他向(xiang)相關(guan)部(bu)門跟蹤(zong)了解這(zhe)件(jian)事(shi)情的進展,當得(de)知(zhi)事(shi)情并沒(mei)有(you)抓好落實時,一向(xiang)態(tai)度溫(wen)和的習近平卻顯得(de)特別嚴肅起來。
習(xi)近平批評相關辦事人(ren)員(yuan)說:“這個問題符合相關政策(ce),沒有違(wei)反原則。你們設(she)身處地為群眾想(xiang)一(yi)想(xiang),遇到這樣的情況,讓孩子回到城里照(zhao)顧(gu)他老母(mu)親有什么為過呢?”并要(yao)求有(you)關部門“一(yi)定要給(gei)我答復(fu)”。
“習(xi)書記心(xin)里有群(qun)眾,從來不(bu)是光喊口號。”時任(ren)福州市委副書記(ji)方慶云回(hui)憶說,習書記(ji)關(guan)愛民生,總是把群眾(zhong)的(de)苦,群眾(zhong)的(de)難放在心里,常常帶著四套班子的(de)干部到基層接訪群眾(zhong),盡(jin)心盡(jin)力(li)解(jie)決群眾(zhong)的(de)困難。
對此,時任(ren)福州市委(wei)常委(wei)、組織部長(chang)王(wang)文(wen)貴深有感(gan)觸(chu)。“習(xi)書記赴(fu)任福州(zhou)的第二(er)天,就下基層調研,了(le)解群眾想什(shen)么(me)、有什(shen)么(me)困難,這讓(rang)我們印象深刻。當時我就感到,福州(zhou)要有大(da)變化(hua)了(le)。”
在福州,習(xi)近平大力倡導(dao)“馬上(shang)就辦(ban)”,推行“四個(ge)萬家”,提高(gao)辦事(shi)效(xiao)率,切實解決困難。
1991年3月(yue),習近平登上低矮逼(bi)仄(ze)的連家船(chuan),實地察看船(chuan)民的生活(huo),登岸(an)之后(hou),立即(ji)召(zhao)開現場辦公會解決船(chuan)民搬遷上岸(an)問題(ti)。十個(ge)月(yue)后(hou),104戶船民家庭結束了(le)“上無片瓦(wa)、下無寸(cun)土(tu)”的生(sheng)活,搬進了臺江(jiang)區紅星新村的新居。
自1990年(nian)(nian)起,在(zai)習近(jin)平推動下,福州市(shi)委(wei)、市(shi)政府(fu)每年(nian)(nian)都為城鄉(xiang)人民辦20件(jian)實(shi)事,辦事項(xiang)目通過新聞(wen)媒(mei)介向全市公布,項(xiang)目的最終確定(ding)采用人(ren)民群(qun)眾(zhong)(zhong)投(tou)票(piao)的方式來(lai)決定(ding),年終公布項(xiang)目完成情況,并讓(rang)群(qun)眾(zhong)(zhong)投(tou)票(piao)評選完成最滿意的項(xiang)目。
在擔任(ren)福(fu)州市委(wei)書記(ji)期間,習近(jin)平大(da)力實施(shi)“安居工程”“廣(guang)廈工(gong)程(cheng)”“造福工程”,改善百姓(xing)居(ju)住(zhu)條(tiao)件。2000年7月,已(yi)擔任(ren)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ping)在接(jie)近40攝氏度高溫的(de)正午,走進擁擠(ji)悶(men)熱的(de)福(fu)州(zhou)蒼霞社區棚屋區,與各級干(gan)部一起親(qin)身體驗群眾疾苦(ku)。在他的(de)推動下(xia),2001年5月1日,回遷安置的(de)所有樓房就(jiu)全部竣(jun)工(gong)。
“習書記讓我感受最深的,就(jiu)是(shi)他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冷(leng)暖(nuan)放在(zai)首位。”時任福州市委辦副主任趙汝棋說。
趙汝(ru)棋(qi)當年曾在市委政研(yan)室工作過,政研(yan)室的工作主(zhu)要是(shi)起草文件講話(hua)、開展調查研(yan)究、為領導決策提供參考,長時間都俯首案(an)前。有一(yi)次,習近平對趙汝(ru)棋(qi)說:“你們不能把眼光只放在政策(ce)研(yan)究上,要把眼光放到(dao)人民群(qun)眾中(zhong)去。”
趙汝棋說,后來政研(yan)室(shi)根據(ju)習近平的(de)這個想法(fa),將(jiang)20多名工作人(ren)員分(fen)(fen)成幾個小組,分(fen)(fen)別下基層調研,收集群眾關心的熱點(dian)、難點(dian)、焦點(dian)問題,梳理(li)后形成短平快的“一事(shi)一報”刊發在《福(fu)州調研》上。
習近平對(dui)“一事一報”非常重視。趙(zhao)汝(ru)棋說,習書記(ji)基(ji)本上對所有的(de)“一事(shi)一報”都要看,大部(bu)分都有明確的(de)(de)批示,比較詳細的(de)(de)批示占(zhan)到其中的(de)(de)三分之一(yi)。有的(de)(de)他認為還(huan)不夠深(shen)入(ru)的(de)(de),會批示再深(shen)入(ru)調(diao)研。
習近平交(jiao)代身邊的工作人員:“凡是群眾來(lai)信,一(yi)律都(dou)要交給我(wo)過目。”并提議把信(xin)訪工作列入市(shi)委、市(shi)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還要求自己無條件做到(dao)四個“親(qin)自”,即親(qin)自(zi)研究(jiu)、親(qin)自(zi)部署、親(qin)自(zi)批閱、親(qin)自(zi)查辦。
根據(ju)1993年福州市委督查科(ke)的資料,習近平任職(zhi)福州市委書記(ji)后,批閱的群(qun)眾(zhong)來信函件達千(qian)余件,他對群(qun)眾(zhong)來信幾(ji)乎每(mei)封必看,每(mei)看必批。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習近平(ping)當選總書記后的(de)首次公開(kai)講(jiang)話,樸(pu)實親切(qie)、飽含深情,溫暖了億萬人的(de)心,鮮明宣(xuan)示了他(ta)帶領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的(de)堅定(ding)決(jue)心。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