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因路而興、因路而美。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農村交通發展,先后三次就建設“四好農村路”、村村通班車作出重要指示,明確提出了要把農村公路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
近年來,更多的致富路通到大山深處、修到了鄉親們的家門口,與之伴隨的是,更多的客運班車也開到了深山老嶺、通到了鄉親們的心坎里。福建省三明市公交公司(以下簡稱“三明公交”)的一條“明星”公交線路,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在三明公交第三營運分公司,編號“3181”的駕駛員孫黎平“火”了!
今年大年初一,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以《開往云端與希望的公交車》為題,對公交司機孫黎平進行了專門報道。與他一同出鏡的,還有那輛車牌為“閩GY1886”、自三明火車站往返三元區莘口鎮后溪村的金旅客車。而更早些在2018年3月,《人民日報》也以《忙一個人 暖一座村》為題,報道了孫黎平長年孤身一人堅守山村公交線路的感人事跡。
孫黎平和他的“閩GY1886”金旅公交車
一個人,一輛車,堅守一條公交線路,12年來始終如一日,因為長期夜里駐扎山村,城里有家仿佛沒家一樣……這便是孫黎平的真實寫照。
日前,記者專門奔赴三明,親自當了一次孫黎平師傅這趟班車的乘客,全程乘坐他那輛有名的“閩GY1886”的金旅客車,實地感受到他那份平凡中的不平凡。
這兩年媒體報道中的“火”了,對于孫黎平而言還是稍顯遲到了,事實上,在三元區沿途山村百姓心中他早已"火"了很多年:在他跑了12年的這條公交線路上,孫黎平早已是當地鄉親們心目中的名人,沿途村子幾乎沒人不知道他和他所開的這班車。
這是后溪村唯一的通村班車。“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用唐代詩人杜牧的這句詩來形容孫黎平工作的環境,可謂再恰當不過。從三明火車站到后溪村,單程約50公里,其中的30多公里盡是蜿蜒逶迤的盤山路,他要始終瞪大眼睛,繃緊心弦,足足開上超過1個半小時。
通往后溪的山路難行,路窄、坡陡、彎多
“窄、陡、險,彎道非常多。”孫黎平說。這段路盡管是水泥路,但寬度不足3米,且彎道超過50處,甚至有多處“發卡彎”,盤山路兩旁是湍急的溪流或長滿毛竹的陡崖,以及突兀的山體。由于山上海拔達1000多米,所以冬天有時會下雪,雨天則云霧繚繞宛若仙境,路面濕滑難行,還經常要遇上道路塌方。在這么復雜的道路條件開行公交線路,無疑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擔當精神。
舍小家只為大家出行更便捷
復雜路況只能算是這條線路所面臨的第一道難題,另一個難題則是排班運行時間。當地群眾有早起趕圩的風俗,如果公交車早上一大早從市區發車,到達終點后溪村至少也得上午8、9點鐘,再下山就遲了,無法很好地滿足鄉親們的需求。為此公交公司特意將從市區發車時間調整為下午3點多,把進城的鄉親們送回家后,第二天一大早再驅車下山,把需要趕圩或進城的鄉親們及時送到鎮里、送到城里。不過這樣,就需要駕駛員在山上過夜,住一個晚上。
于是乎,孫黎平從此便有了兩個家:一個在三明市區,但由于長期住村,“有家不能回”;另一個在大山和白云深處的后溪村,鄉親們將廢棄的村小學提供給他臨時居住,不曾想,這一"暫住地"他一住就是10多年。
春節前,孫師傅裝飾過節車輛
一個人在高海拔的偏僻山村過夜,不僅要忍受"孤獨寂寞冷”,還要克服許多難題。“有時晚上會停電,電視沒法看”。夏天,電風扇也沒法用,還要和蚊蟲叮咬作斗爭。“有一次,我在住地不小心碰到一條蛇,結果雙方都嚇了一大跳。”孫黎平幽默的話語間始終洋溢著樂觀和堅毅。
盡管三明公交的駕駛員待遇在當地相對算不錯的,但因為跑這條線路需要作出太多犧牲,而且山路九曲十八彎的路況對駕駛人員的經驗、耐性和技術的要求還很高,“不少年輕的駕駛員都吃不了這個苦,不太愿意干。”而愿意干、還要能走得了這趟車的駕駛員也真的很難找,這也成了三明公交領導們的一個心病。他們不是不心疼老孫師傅,而是一直沒有辦法解決孫師傅的"后來人"問題。作為無可替代者,孫師傅不得不顧全大局,選擇繼續堅守。
公交路 幸福路
這是一條承載著沿途鄉親們"幸福指數"的公交線路。
三明公交黨委書記、總經理賴碧泉介紹,為了讓位于大山深處的鄉親們也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樣的基本公共交通服務,“出門抬腳就能上公交車”,這條公交線路在開通時,就采用了和城區線路幾乎一模一樣的公交車,單程約50公里,采用階梯式票價,最多收費10元。
這條公交線路的開通,主要是為了服務三元區最偏遠的2個行政村和11個自然村的群眾,總人口1400多人。如今,其中約一半人也已常年在外打工,留守村里的主要是老人、婦女和兒童,號稱"993861部隊"。村里與外界的交通工具,除了小部分人有摩托車或私人小汽車之外,絕大部分人還要靠公交,所以,這趟公交過夜班車對于許多鄉親的出行而言,就顯得十分重要。
村民們下山進城都靠這輛公交車
“班車第一次駛進后溪村時,村干部帶著鄉親們夾道歡迎,就像解放之初百姓歡迎人民子弟兵光榮進城。那場面,我至今記得,永遠忘不了。”孫黎平說,當時村里鄉親們興高采烈,又是放鞭炮、又是擺酒席,仿佛那是后溪村一次盛大的節日。
后溪村的鄉親們對孫黎平師傅這趟公交車,一直贊譽有加。一位嫁到后溪村的大媽告訴記者,“原來班車沒開通前,我們進城都是靠走路,得翻山越嶺好幾個小時,有時還得肩挑背扛,帶著山里的農產品進城,換了東西后再背進山來,真的很苦很累!”她說,即使搭乘摩托車,也很不便利,一是帶不了多少東西,二是路上也不太安全,三是還需要提前去找人預約,不一定“趕趟”不說,價格也要貴很多。“自從有了這趟公交車,出行就很方便了,姑娘們嫁進村子也覺得值得。”這位“外來媳婦”滿滿的幸福感溢于言表。接下來,她還計劃開辦接待城里人周末進山度假的“農家院”,讓自家日子過得更紅火。
這些年來,孫黎平早已把自己當成鄉親們中的一員,而沿途的鄉親們也把他當作了親人。無論是在清溪村還是在后溪村,記者看到,公交駛過各村村部時,人們都主動和孫黎平打招呼。“班車開通后,鄉親們都非常自豪,說這是我們村的公交車。”孫黎平介紹,盡管他家在三明市區,但因為長期住村,鄉親們的紅白喜事都會邀請他參加,而他也會隨個份子錢,一來二去,自己儼然已成山村里不可缺少的一員。
確保開得久、開得好
孫黎平之所以能堅守這條公交線路,除了鄉親們的擁戴之外,三明公交領導們的長期支持功不可沒。盡管開通這條線路,對于三明公交來說,挑戰巨大,成本也很高。
首先是安全監管。由于路況復雜,所以三明公交在安全監管上打起十二分精神,不僅優選車輛和駕駛員,而且采用遠程實時監控,確保運營安全。
與孫黎平并肩戰斗的這輛號牌為“閩GY1886”的金旅客車,一路見證了歲月變遷,也見證了鄉村巨變。談起自己的“老伙計”,孫黎平表示,這輛金旅客車安全性好,操控靈活便捷,性能穩定可靠,所以他在盤山路上過彎時也信心十足,這么多年沒有出過任何安全事故,也沒有影響過正常出車。
三明公交在市區內采用金旅純電動公交車
而這既得益于三明公交嚴苛的車輛選購和管理體系,也離不開金旅人的精心服務。“金旅客車的售后服務人員非常貼心,隨時隨地響應我們的需求,確保車輛始終以最好的狀態運營。”賴碧泉言語間對金旅充滿贊許。
第二,更大的挑戰來自于運營成本。賴碧泉介紹,一是乘客數量少,除了圩日會多一些以外,平常很難實現較高的上座率。二是線路長、運營時間久,車輛難以像城區公交車那樣實現充分利用,只能專線專用,導致車輛使用率偏低,折舊成本高。三是票價平實,實現了最大程度的讓利惠民。所以,盡管政府有出些補貼,但這條公交線路總體上長期處于虧損運營的狀態,很大一部分成本還需公交公司靠以豐補歉來內部消化。
不過,賴碧泉強調,公交始終是姓"公"的公益事業,要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這條線路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惠民工程,更是民心和暖心工程,為了鄉親們的出行方便,三明公交會堅持將這條線路開下去,而且會更好地開下去。
為此,三明公交主動作為,大膽創新,堅持“平安、健康、高效”的經營理念,通過積極發展多元化業務,實現“自我造血”以盈補虧,用其他業務的運營利潤,來彌補公交線路的虧損。而三明公交的創新探索,堪稱“確保農村客運班車開得通、開得久、開得好,讓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的成果真正服務于廣大農民兄弟、助力美好鄉村發展”的范本。
賴碧泉坦言,孫黎平師傅再過幾年就要退休了,尋找合適的接班人,對于線路的可持續運營同樣重要。“等路的條件更好些,我們計劃更換全新的金旅客車,因為現在這部車也有些年頭了,更新換代成最新式的金旅客車,能更環保、更經濟,駕駛員操作起來更省心,鄉親們乘坐起來也更安全、更舒適。”
展望未來,這部獨具特色的"開往云端的班車“,在三明市政府和三明公交公司、金旅客車等企業的多方鼎力支持下,一定可以讓便民利民的"金色旅程"長久持續,為遙遠山村的鄉親們帶來更多的希望和幸福。